阳明气至则啮齿,肾虚肝热则搐搦,脉来滑数无神,滋少阴,理阳明,化湿热,清留热,顺其性以调之。兹揭出于两耳前后,不言胁痛、筋挛,举一隅也。
此《内经》诸篇,言四肢不举,口㖞卒死,击仆偏枯,入中为喑,暴死,瞀瘈,乃阴亏火盛,阳虚暴脱,与真中风相似,而非关风气,如此其明且著也。纵非饮食冷物,亦必寒邪感于外,饮食伤于内也。
予素不习医,于凡医家之言,无不细为留意。龙既下行,而水又安得不下行乎?
前哲掘壁下成坑,灌水搅浑取起,名地浆,治干湿霍乱,洗尽腹中秽浊,甚善。思为脾志,实本于心。
医家切不可不发汗,当知有是病,即当用是药。夫心生血,神藏于血之中,神者火也、气也,即坎中一阳,而寓于血之中,气与血相依,故别其名曰心藏神,即此可知鬼神之用也。
有大渴饮冷,谵语、大热、汗出、便闭者,法宜攻下。若一日二次,则十五日尽。